曾几何时,国民女神 “老干妈” 可谓家喻户晓,可如今它的日子却不太顺遂。
2022年贵州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一经发布,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42.01亿元营收位列第 11 位,瞬间,“老干妈跌出贵州民企前十” 这一话题飙升至热搜。
对比前一年,彼时它还稳坐第六把交椅,营收达54.03亿元,名次骤降五位,营收更是锐减 12 亿元,落差十分刺眼。
再看直播带货领域,老干妈的成绩堪称惨淡。
浏览直播间数据,不乏 “直播三个月仅售 80 万” 这类负面报道。
细究过往数据,2022年10月 “科技与狠活” 话题沸沸扬扬之际,老干妈多次出面自证,倒是迎来一波短暂热度,观看人数与销量双双攀升。
然而热潮退去,直播间迅速归于平静。
连续观察两晚,日常在线人数不过两三千,所谓 “陶老太现身直播间”,也只是配资炒股公司咨询拿采访视频循环播放充数,对于年营收几十亿的行业巨头而言,这般阵仗着实寒酸,其互联网转型之路,走得磕磕绊绊。
直播在线人数
不仅如此,网络各大平台上,关于 “老干妈变味儿” 的争议此起彼伏。曾经所向披靡的 “火辣女神”,为何如今风光难再?
直播带货又能否成为它的救命稻草?不妨深挖辣酱行业背后的门道,探寻老干妈式微的隐秘缘由。
消费场景,向来是左右产品销量的关键要素。
有时候,商品本身未变,销路却莫名受阻,大概率是核心消费场景缺失所致。近几年,受疫情冲击,线下商超纷纷闭店,一片萧条,线上超市与社区团购趁势崛起。老干妈倚重线下渠道,受此影响极大。
就拿我个人来说,以往逛超市顺带买瓶老干妈搭配零食、泡面,如今逛超市频率锐减,消费习惯已然改变。
同时,城市便利店愈发密集,挤压了夫妻店、小超市的生存空间,老干妈铺货触手不断收缩,接触不到消费者,产品自然难卖。
口味竞争力下滑,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。
当下,辣酱赛道愈发内卷,花样层出不穷,早已不局限于单纯调味,还肩负起佐餐重任,香鸡肉、竹笋、腊肠等新口味不断涌现,用料愈发丰富,消费者要求也水涨船高。老干妈虽说推出过新品,却没激起多少水花。
不少人仍把它当作传统调味品,用于做菜,在佐餐场景里,份额正被逐步蚕食。甚至在其拿手的口味领域,也饱受质疑,“不香不辣不下饭” 的吐槽不绝于耳。
行业传言,2014 年老干妈创始人退居二线,小儿子接班后,为削减成本,更换贵州辣椒原料,连制造工艺都有所精简。叠加行业竞争加剧、原材料涨价等因素,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,便是味道变了,价格却更高。
老干妈创始人
作为上一个时代的行业王者,老干妈整体偏传统,包装、渠道、口味、营销等各方面,沿用的都是旧策略,在新环境下,全方位落后尽显无遗。以包装为例,经典的 280 克风味豆豉,对大家庭而言尚可,可对于独居漂泊、常点外卖的年轻人,分量着实过大。
一瓶开罐,许久吃不完,还得担心变质变味。
如今不少佐餐酱包装小巧,口味多元,还提供小份独立装。像虎邦辣酱,靠外卖凑单场景切入,抓住年轻消费者,不少人尝过后还会网购回购,开辟出全新消费链路。
新消费品牌如雨后春笋,虎邦之外,还有饭爷、李子柒等新品牌加速攻城略地,消费者选择愈发丰富,老干妈坚守的8-15元价格带也摇摇欲坠。
线上领域,直播与电商更是老干妈软肋。直播带货要想出成绩,关键在于突破预期、压低价格,可老干妈身为超级消费标品,众人皆知其味,主播很难挖掘新卖点;再者,它利润薄,给不起高昂坑位费,玻璃罐包装重且易碎,物流成本高,还属于耐用品,一次性买多罐不现实,有时直播间售价甚至比线下还贵,电商运营难度极大。
比起 “味道变差” 的议论,老干妈在互联网上近乎失语,才是更为严峻的深层问题。
网友质疑味道
即便2019年已重整业务、换回贵州辣椒,网络舆论依旧充斥着旧闻,品质下降之类的负面评价挥之不去。
对比椰树,同样是老品牌,椰树积极融入新环境,姿态颇为亮眼;老干妈则尽显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时的茫然失措,直播间敷衍,官网也乏善可陈,在互联网世界悄无声息,这是所有传统品牌都亟待攻克的生死难题。
当然,老干妈也在积极求变,品类从风味豆豉拓展到番茄辣酱、香辣菜,还涉足跨界营销。
只是,这位麻辣女神能否重回潮头,唯有交给时间去揭晓答案了。